谈谈我在科研院所的工作情况
本人科研狗一枚,在某科研院所工作,坐标长三角。谈谈我所见到的科研院所的工作状态。这里不跟其他单位比较。1. 工作要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双肩挑。先说科学研究。申请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报奖一样不少。这个跟平台有关,跟你是否努力更有关。总之,评职称的时候这些是重头,并且涉及到奖金。所以,使劲卷就对了。
因为是生命科学院领域相关的科研单位,常规实验设备大概都有,细胞、微生物培养的大约都有。像电镜、荧光成像、测序仪、荧光PCR之类的不一定每个实验室都有,但是单位内部总归能找到。更大型一些的,比如流式分析仪、等温滴定量热、圆二色谱之类的暂时没有,但是每年会征集仪器采购计划,如果某种仪器需求较大的话,财政会考虑纳入采购计划。平台的话,有各种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也有国家实验室。
至于人才呢,正儿八经国字头的不说绝对没有,反正一只手能数出来。早些年来的很多是硕士文凭。近十年来基本都是博士,国外留学回来的、985高校的也不少。混到小领导层的年轻一辈还是有些真本事的(就单位内部而言),年长的一辈学术水平不好说,但是总该有“一技之长“吧。 没有学生,项目完整主要是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花钱聘请科研助理(劳务派遣)。这部分人工作内容和聘用时间由出钱人决定,一般不会随便裁人(找个人不容易)。能不能稳定留下取决于老板愿意花多少钱、有多少工作以及劳务派遣人员的抱负。一般抱负大的基本当个过渡,后面去读博士。另外一部分工作了好多年的,要么团队收入高,给的工资多;要么夫妻双方或者一家三个甚至四个在这工作的;要么因为压力小(相比公司),相对比较稳定。但总的来说,不是特别好找,找到了只要工作还算过的去课题组都当个宝。
第二种方式,跟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好处是工资给的低,一个劳务派遣的工资可以养活七八个研究生,解决人员短缺和资金不足的问题。坏处是工作没有连续性,且研究生来了之后,一般都要帮他解决毕业问题,除了给他提供研究经费,还得细心指导。 碰到合作伙伴的学校毕业要求高、要发论文的,如果不多动一下脑子,或者研究生不努力干活的,最后产出的数据可能只够研究生自己毕业的话,可能就变成给人家打工了。质量好的是捡到宝了,质量差的就难了,你可能最终比他自己还着急他的毕业问题。合作培养学生的来源主要由两种,一种是通过单位间合作招来的。这样的学生要是差了真是没办法,因为也没法退回学校去。
另一种是通过熟人关系弄来的学生。这种情况首先得谈好成果怎么分配。运气好的,人导师不在乎文章的,那么学生过来还是好处不少。但是有时候碰到难缠的合作伙伴,会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各种提出更改成果分配的,这时候就看对方跟你什么关系,你舍不舍得得罪了。 第三种方式,如果没有学生、没有劳务派遣,那就自己动手做实验。这个其实是最艰难的。因为要申请项目、要写论文、还要应对各种各样的琐事,所以常常把做了一两天的实验搁浅很长一段时间再重新开始。 再说技术服务。技术服务主要包括政府招标的、企业委托的业务。业务量的多少跟业务种类有关。有的依靠省部级平台的业务量会相对多不少。但不管有没有平台,总归业务量还是要靠经常走动的人维持的。业务回来之后,着实要花不少心思做,业务多的团队通过多招劳务派遣完成工作,但是劳务派遣人员并不能承担全部的工作,怎么做还是要给他提供方案的。这部分对于评职称帮助有,但不是很明显,因为是经济来源,所以领导们特别积极,年轻人会觉得耽误科研很多不想做,见仁见智。
2. 再说管理。我们单位的管理是以团队形式存在的,没有单打独斗的,那些单打独斗的最终都被“收编”。团队负责人的权利有多大?统筹课题经费、分配奖金、甚至决定每个人的研究方向以及学术论文的署名。好处是,团队有钱的话,大家都有的花(当然最终还是要负责人点头)。坏处自己体会吧。想要行动自由几乎是不可能的,当头的很少向下级汇报行踪(可以理解),但是小兵小将半天不出现在单位就得报告了。听说有的还要打卡签到,呵呵呵。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