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雷 发表于 2025-4-24 16:48:14

赛后新闻发布会,帮摄像安顿好机位后往前坐,想提问就早举手,举高点,即使提问记者再多,如此显眼的每次都举手的人,新闻官也一定会给提问机会的(无论世界杯欧洲杯+按这方式80%都会被新闻官翻牌),别忘记自报家门。特别多记者的场合,在提问前确保教练/球员看到你的位置,这样方便沟通,可以举手告诉他们”我在这里"。

最后就是赛后混合采访区了,这里是媒体人工作时比较有战斗感的区域。基本规则是:围栏会将媒体和球员通道隔开,在球队离场的路上,能拦得住的人你随便采(禁止拉拽等不礼貌行为)。


孙雷 发表于 2025-4-24 16:51:04

在这里有两种策略,要想清楚自己是主媒体还是从媒体。

主媒体意味着你足够强势,能确保重要球员赏面在你的摄像机前停下来。如果是这样的话,首先往前(入口方向)站,确保最好的位置。一定会有从媒体想和你一起采访的(多伸一支话筒),别不情愿,混采区没有独家新闻。如果确定联合采访的话,错落好彼此的机位,别互相遮挡,有同行因为这些事情争吵甚至动手的先例,没必要。

孙雷 发表于 2025-4-24 16:52:19

本帖最后由 孙雷 于 2025-4-24 16:56 编辑

另外要考虑球员的情况,比如年初U-23亚洲杯,糜昊伦出现严重失误。赛后混合区我叫住昊伦没有拍摄的情况下告诉他:”我觉得你比赛当中表现得不够勇敢,我希望起码赛后你可以勇敢的面对媒体,当然,是否接受我们的采访由你自己决定。

最终各位都看到了那段采访,这是我听过的赛后混合区采访中最令人动容的一段。糜昊伦忍着眼泪,没有替自己辩解,而是一直强调:”(有失误)我觉得特别对不起傅(博)指导,虽然外界很多人质疑他,但是这两年他特别辛苦的带队,你看他头发都白了。


孙雷 发表于 2025-4-24 16:56:57

采访时傅博指导路过,看到糜昊伦接受采访时表现的很惊讶,然后没有阻拦笑着离开了

有时候媒体要有这样的作用,让球员在赛后有个表达的平台,而不仅仅是谴责、逼问、勾心斗角或相互恭维。那之后的比赛,糜吴伦继续首发,而且表现得很出色,我特别开心。

孙雷 发表于 2025-4-24 16:57:38

如果自认与球员不够熟,或平台较弱,提前选好跟随的主媒体且沟通清楚,在这里给大家讲个失败的例子:

2014年世界杯阿根廷和尼日利亚的比赛赛后,混合区被设置成了U字形,绝大多数媒体都涌在入口,通道尾部只有巴西ESPN的一组人,记者梳了个小辫子,看起来挺业余的。

当时我和搭档的策略是站在U字型的底部,也就是正中间,原因是当多名球员一起走出时,排头的大量媒体不可能全都拿下,总有几个人是因为没有被翻牌,而产生失落情绪的,这时候我们就成为国内媒体独家采访了。

孙雷 发表于 2025-4-24 17:01:22

依靠此策略,我们完成了罗霍和恩耶亚马(那个门柱哥)的采访,而且效果很好。但当梅西出现的时候,我们发现策略还是出了问题。

梅西一路走过所有摄像机,根本没停步,所以瞬间所有摄像机和记者都沿着U字型移动,并叫喊着梅西的名字(当然走过我们面前的时候也是一样)。当大家都以为梅西不准备说话而停止跟随的时候,他却在尾部的小辫子面前停下来,主动拥抱。小辫子不不忙的从包里掏出个小礼物送给梅西,俩人寒暄了几句才开始正式的采访。

孙雷 发表于 2025-4-24 17:01:42

当我们发现再移动过去的时候已经有些晚了,于是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在非常别扭的角度下勉强拍到了采访(所以还不算失败到极致)。等梅西离开后,众人都向小辫子投去了佩服的目光:原来大神在这里。

请重点注意自己的选择:按照排名列出要采访球员的前三位,球队输球的话,球员通常会扎堆离开,能采到一个就够了。混合区的乐趣就在这里,很有策略感。

这里说句题外话,前几天有网友留言,说2013年亚冠决赛次回合看到我穿着全套正装,因为那天差不多还有30多度,所以顿时觉得我还挺敬业的。

对于记者来说,这样的反馈足够令人幸福了,慢会发现,很多成就感是因为平时自己做得够严格够累,其实大家都看着呢。

孙雷 发表于 2025-4-24 17:02:19

5、后期和后续
在足球之夜,MD结束不算完,还得出成片。根据片子的类型不同,做法和流程也都不大一样。这里我不具体说了,还是举例子。

2012年做《岡田武史+在中国》,前期拍摄战线极长,从2011年12月一直到2012年5月。以至于采集了超过120小时的素材之后,留给后期制作的时间只有13天。当时的目标是做3集、每集20分钟的节目。

孙雷 发表于 2025-4-24 17:02:42

在动手的第一天,日本NHK和我们同期拍摄岡田武史的纪录片成片播出。我在电脑上用极渣画质看了直播,当时的日文水平只能看懂生肉的2成内容,即使如此,我还是差点哭了(是真的差点哭了),因为对手成片质量给我造成了巨大压力。

除了包装,后期编辑的95%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由于编到第3集时觉得对前两集效果不满,又重新编了一遍,所以算下来是编了5集片子。最后冲刺的三天基本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编完片子就住在台边上的梅地亚酒店,睡几个小时再继续战斗。

孙雷 发表于 2025-4-24 17:03:02

我仍记得熬完最后一夜,早晨把合成好的磁带交给同事的瞬间。那之后24小时,我回家洗衣服、晾衣服、收拾行李、睡了4个小时,然后拿着行李出门,坐飞机去波兰报道欧洲杯了。

这便是后期了,满载制作截止时间和质量的压力一个人对着键盘和鼠标疯狂啪啪啪的日子。

另外,还有还机器、报销的手续和编后会的总结,前两样是我最不喜欢的内容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十年记者生涯,我来说说我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