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良伟
发表于 2025-4-20 14:43:50
校园的东西侧有一条通往翠艳楼的小巷。据说,翠艳楼巷类似于北京的“八大胡同”,当年有许多类似于酒楼、骑楼、花园的建筑。
与铁盔塘巷、翠艳楼巷隔巷相望的是绿树成荫的赣南老行政公署大院。听老人说,民国的经国先生主政赣南时,衙门就设在大院内,当地人常见他进出。
罗良伟
发表于 2025-4-20 14:44:08
解放初期,赣南的行政公署一度也设在大院内。由苏联专家指导、援建的行政公署办公大楼和一栋栋独立、时尚的住宅小院,二至三层的筒子楼隐藏于环境优美、花树成荫的大院内。小时候,我常去大院内攀树摘果,嬉闹玩耍。小学同班同学的家有不少就在里面,他们过着让我垂涎三尺的幸福生活。
后来行政公署搬迁了,大院渐渐的人稀院衰,仅剩下当年的办公大楼主建筑、部分住宅及参天大树,可供人凭吊。
罗良伟
发表于 2025-4-20 14:44:25
校园的北面,早年有座天主教堂,新中国成立后收为国有,并在此办了一家纺织印染厂。上学期间,学校曾组织我们到印染厂参观。见工人把纺好的棉线、织好的棉布放入一个硕大的铁锅中,边煮边染色。染好色的棉线晾干后又在此纺织成布。染料废水则通过城市下水道直排于清澈的章江,江面上常见黑色或蓝色的长龙。
罗良伟
发表于 2025-4-20 14:44:49
染织厂的东边,隔墙相望是当时的红卫路小学(也就是现在的西津路小学)。马扎巷小学与红卫路小学是隔厂相望。
现在的西津路小学
罗良伟
发表于 2025-4-20 14:45:10
当年,小学实行五年制教育,每年春季招生。后来改为秋季招生。马扎巷小学一至五年级各有两个班。
罗良伟
发表于 2025-4-20 14:45:32
改革开放后,为落实宗教政策,把染织厂占用的老旧天主教堂旧址与西津路小学地块置换,在原西津路小学的地块上建了一座崭新的天主教堂,同时把破产倒闭的染织厂厂址划给西津路小学重建,这样马扎巷小学与西津路小学仅为一墙之隔。
为整合教育资源,不久,当地教育部门又把两校合并,保留西津路小学校名,马扎巷小学摘牌,从此马扎巷小学退出历史舞台。
罗良伟
发表于 2025-4-20 14:47:53
我读小学当时盛行“读书无用论”和“知识越多越反动”,老师给我们讲得最多、我们听得最多的例子就是孔夫子读书读得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五谷不分、五体不勤,到了“小麦与韭菜”分辨不清的地步。
为防止这种现象,学校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用结合,经常组织学生到社会、乡村、企业体验生活,参加劳动,以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
罗良伟
发表于 2025-4-20 14:48:26
在我的记忆中,学校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学生一至两次徒步到郊区开展各种野外活动(现在叫拓展运动),让学生亲近大自然,锻炼体魄和在野外的适应和反应能力。
到野外玩得最多的是找“地图”或是寻“宝”游戏。即,老师在一张纸上用毛笔写上一个大字,或图上一幅画,折叠成作业本大小,藏在划定的活动范围,一般压在一块大小适中的石头下,或藏在灌木、草丛中,然后发动学生漫山遍野地寻找,谁先发现,谁先胜出。
游戏结束后,组织大家唱歌、跳舞、表演节目、在外野饮。一至三年级的学生一般自带干粮;四至五年级的学生要带上锅、碗、米、菜,在野外埋锅做饭、搞野炊。
罗良伟
发表于 2025-4-20 14:48:43
其次是组织学生去农场或生产队体验生活。通过帮助农民干些简单的农活,如在稻田拔草、施肥、割谷子等,让学生学会辨别各种植物,初步了解和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及有关知识。
小学四年级时,学校组织我们去市林科所,并在那儿吃喝拉撒睡了一个星期。
当时,林科所地处湖边镇,一个不大的四方形小院,四周全是果树,其中梨树和桃树最多。我们去时,梨树上的果只有我们的小拳头大小。
罗良伟
发表于 2025-4-20 14:48:59
当时,我们年纪小,干不了重活,只能在那儿给果树除草、松土、施肥。空闲时,在果树林中转悠,有时偷摘几个果子。前往果树林的路上有三座坟墓。每次经过,我们都胆战心惊。
距林科所不远处有所学校,估计是湖边中学,当时有个解放军的连队驻扎里面,估计是野营拉练临时驻扎。
每天吃过晚饭,我们便去那儿看看。解放军叔叔对我们很亲切,与我们说笑、玩耍。一次见他们宰杀一匹退役的老马,只见一名解放军叔叔手握一把铁锤,藏在身后,另一只手拉着马头的缰绳,趁马不备,一锤狠敲在马的额头上,老马应声倒下。这一情景让我印象深刻。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