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501|回复: 488

回忆我的人生以及在军校的那些日子

[复制链接]

2

主题

533

回帖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01
发表于 2025-4-20 14: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罗良伟 于 2025-4-20 14:50 编辑

我的母校是赣州市马扎巷小学,地处赣州西城区。从地理位置上看,马扎巷小学并不在马扎巷内,而是在铁盔塘巷与翠艳楼巷之间。

1745131096174.jpg
马扎巷子小学示意图

清末民初,马扎巷、铁盔塘巷、翠艳楼巷居住的多为商贾富绅。其中,铁盔塘巷是赣州老城区的一条古巷。据清同治《赣州府志》记载,它原名为铁柜塘,清末方言讹为铁盔塘,沿用至今。此巷东接小兴开路,西穿翠艳楼巷,并马扎巷中段相交。

2

主题

533

回帖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4: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位于铁盔塘的小学为什么叫马扎巷小学?这是因为铁盔塘巷早先有一所私立小学。“文革”时期为体现教育公办的方针,就把私立小学合并到在铁盔塘巷新设立的公立小学当中,为有别于原先的铁盔塘私立小学,就把新设立的小学叫马扎巷小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3

回帖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4: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扎巷小学的大门位于铁盔塘巷,距马扎巷与铁盔塘巷的交叉口约200米左右。学校占地面积不大,估计也就十来亩地。它由一栋二层的教学楼,一栋红砖、黑瓦的长条平房,两排土坯房和两个操场等构成。

学校的大门没有任何装饰,像是在一堵围墙上开了一道口子,在口子上安装两扇铁管门而已。
1745131228589.jpg
图为铁盔塘巷的一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3

回帖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4: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大门的左侧,是一栋红砖黑瓦、上下各有四间教室的二层楼,我们称之为教学主楼。主楼的二楼最左侧的一间是校长、老师的办公室,余下七间为教室。

主楼的前面有个L型沙土地面的操场,这是学校举行大型集会和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

L字形的中间有一排低矮的土坯房,约有五、六间用杉板隔开的房间,其中一间用作教室,我的三、四年级是在这间教室中度过的。其余的房间要么堆放教学用具、劳动工具,要么安排部分老师在里面办公、备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3

回帖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4: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L字形一横的末端有一所公共厕所。早先厕所旁有一口不大的水塘。水塘在老赣州城随处可见,是当地的一大特色。我入学不久,学校把水塘填了,据说是怕学生不慎失足于塘中。然后在上面开垦成菜地,有老师组织学生在此种植蔬菜、瓜果,据说是让学生体验农家生活。

20世纪70年代初,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学校组织师生在原水塘边的位置挖了一个长10多米、宽约2米、深2米左右的防空洞,并以竹棚为顶,在上面覆盖黄土。每次防空演习,学校就组织部分师生往里面躲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3

回帖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4: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东边绕过主楼,背后有一个狭长的操场,操场的西端有一株大榕树,树龄估计有百年左右。硕大的树冠差不多遮蔽了小半个操场,树下有一个砖垒、水泥抹面的乒乓球桌,旁边还有一间公共厕所。
1745131292282.jpg
图为马扎巷小学遗址上的大榕树。小学不在,大树尚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3

回帖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4: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操场相隔,也就是教学主楼背后的对面,是一栋有两间教室的红砖黑瓦平房,我的小学第二个学年是在这栋平房中度过的。

平房的右端是一排横着的低矮土坯房,约有四五个房间,其中最里面一间用作一年级其中一个班的教室,我的小学第一学年是在这间教室度过。其余的为老师的备课室或杂物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3

回帖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4: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马扎巷小学的南、北、东三面都被一栋栋由青砖、石雕、马头墙构成的深宅大院环伺着。其中,马扎巷小学大门至马扎巷交叉口有一栋大宅,听老人说它叫刘家祠,原是大户刘家的私宅,新中国成立后收为国有,并改建、隔断成多个房子,再分配给贫困无房的市民居住。早年这里住着三户人家,两家姓周,一家姓章,都是30年代从广东逃难过来的潮汕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3

回帖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4: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刘家祠的门楼、匾额都铭刻有精美的人物、祥瑞等浮雕和图案,大门两边各有一尊用大青石雕刻的祥兽和石鼓,院内是雕檐画栋。不论是做工还是布局,都十分精美和豪华。小时候,我与小伙伴常在大院的门兽、石鼓上玩耍,听着老人们说起老宅的传说和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3

回帖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4: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期间,特别是在“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曾见戴“红卫兵”袖章的人用锤、锹、镐、棍等工具,去戳凿或捣毁这些深宅大院门楼上的浮雕、图案,并把门前的石兽、石鼓推倒,门匾摘下。他们说,这些是封资修的东西和标志,必须铲除。

从老宅清理下来的石雕、石块残骸,有的被人用作砌猪圈、鸡舍,有的搬到空旷地作休闲、娱乐的坐凳。

随着老城改造,如今这些古老建筑已全部消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