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罗良伟

回忆我的人生以及在军校的那些日子

[复制链接]

2

主题

533

回帖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5: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身着绿军装的我,小心翼翼地进入小王家住的大院时,竟然看见了她。当时她坐在一张高靠的竹椅上,正望着远处发呆。我的骤然出现,着实让她有些吃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3

回帖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5: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我们不论在小学还是中学时,由于男女有别,从不说话、打招呼,即使路上遇见,都会装作视而不见。今天,也许是经历多了,或许是我们长大了,当我们站在一起,面对面地回忆曾经的人和事,因没了社会层面和身份上的阻隔,我也就没了当年的那份拘谨和卑微,同时也没有了当年那种朦胧美好的感觉,有的只是一种多年不见的老友再次重逢的滋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3

回帖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5: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交谈中得知,她没有考上大学,但进了一家经济效益不错的大型国企。

辞别之后,我走出了很远,再悄悄回首,见她仍站在原地朝我这儿张望。

当年,在我懵懂无知的时候,第一次见她,感到十分惊艳。今天再见,却失去了当年的怦然心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3

回帖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5: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本是一场奇异的旅行,遇见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我一生中遇到过很多让我心动的女性,当时都误以为那是喜欢,后来才知道,其实不过是某一刻的好感。正如有人所说:当初惊艳,只因为少见多怪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3

回帖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5: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刘称莲在她的百万级亲子教育类畅销书写道: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座金字塔,小学则是这座金字塔的地基,是塑造正确三观和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有教育学家这么说,一般情况下,在小学的情况决定了你以后能不能靠学习找到人生更好的出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3

回帖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5: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马扎巷小学,在那儿五年多的时间,开启了我的学智,开拓了我的眼界,让我初步学会了辨别,并引导和帮助我更好地去宽容、理解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是引导和培养了我喜爱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让我受益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3

回帖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5: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罗良伟 于 2025-4-20 15:52 编辑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学时代>》一书中写道: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的基础,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它不能决定你将来发展得好与坏,但能决定你今后人生的大致走向。——摘自网络

1975年夏,15岁的我从马扎巷小学毕业了,和弟弟一同分在赣州三中,而我的小学同学中有许多分去了赣州六中。
1745134985849.jpg
我的初中毕业证。因没钱照相,只好用小学毕业的相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3

回帖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5: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赣州三中地处赣州城区西南的青年路,始建于1954年,前身为赣州高级中学。该校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四周又被当时的江西冶金学院、赣南医专、赣南师专和江西冶金研究所等多所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环伺,文化气息较浓,离我家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
1745135020937.jpg
现在的赣州三中校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3

回帖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5: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赣州六中地处赣州老城区的西津路,坐落在田螺岭(郁孤台)的山腰中,重建于“文革”中期,师资力量大部分从别的学校调剂过来。

清末民初,西津路是赣州老城区有名的商业繁华地段。在这儿居住的多是富绅商贾,当地政府有许多衙门也设在附近。1942年日军轰炸赣州城,把西津路大部分商铺、建筑炸(焚)毁后,就渐渐衰落。

从地理位置上看,赣州六中周边环境的商业和市井气息较浓,离我家不到一公里的路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3

回帖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5: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时期盛行“读书无用论”,学好、学差一个样,去哪所中学就读都无所谓,而且基本上不存在考学、升学问题,上完一学年,只要愿意,基本上就会升到更高年级学习,直至高中毕业。之后的出路无非三条:

一是下放乡村,这是当时绝大多数城市青年的出路。当时城镇青年下放农村已作为城市管理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督促、办理。城市居民不论家中孩子多少,只能留一个在城里,其他的必须下放乡村。

二是留城待业、分配工作。这是已确定留城孩子的待遇。高中毕业后,留城孩子凭借当地革委会发给的留城证,等待就业或分配工作。工作单位的好坏,要看家里的背景、父母的关系。

三是参军入伍。从城镇参军,退伍回来一般能分到一份工作。当时军队的主要兵源来自农村,在城镇征招较少。所以参军入伍和退伍军人成了当时城里的香饽饽。

除此之外,城市青年没有别的出路可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