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4-20 15: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时期盛行“读书无用论”,学好、学差一个样,去哪所中学就读都无所谓,而且基本上不存在考学、升学问题,上完一学年,只要愿意,基本上就会升到更高年级学习,直至高中毕业。之后的出路无非三条:
一是下放乡村,这是当时绝大多数城市青年的出路。当时城镇青年下放农村已作为城市管理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督促、办理。城市居民不论家中孩子多少,只能留一个在城里,其他的必须下放乡村。
二是留城待业、分配工作。这是已确定留城孩子的待遇。高中毕业后,留城孩子凭借当地革委会发给的留城证,等待就业或分配工作。工作单位的好坏,要看家里的背景、父母的关系。
三是参军入伍。从城镇参军,退伍回来一般能分到一份工作。当时军队的主要兵源来自农村,在城镇征招较少。所以参军入伍和退伍军人成了当时城里的香饽饽。
除此之外,城市青年没有别的出路可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