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博士毕业后求职和工作科研之路

全部评论15

11# 昨天 13:41 | 查看全部
最后我想谈谈这些年对科研的一些想法。paper是越来越难发和越来越好发了。

如果紧跟目前主流方法,比如2020年NeurIPS有个什么方法,然后紧接着2020年ICLR就提个小改进,推一波SoTA,这类工作给我一个,也许是错的感觉是,真的挺好发的。反而,一些不随主流,另辟蹊径的工作,反而很难投出去,所以paper是越来越难发了。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回复

举报

12# 昨天 13:43 | 查看全部
就评价体系,对大多数人而言,直观的是文章的数量和引用。这就促使现在有些AI从业者,甚至博士生,加上挂名的,一年会发个二,三十篇文章,在各个领域到处耕耘。这样的人我其实真的挺佩服的,因为毕竟人家是真的爱写文章。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我拼了老命也没办法如此高产,所以只能用另外一个标准来自我衡量,如下图
c9f27df7-d963-4b0b-8f43-657556847156.png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回复

举报

13# 昨天 13:44 | 查看全部
所以我在整个Ph.D期间,问自己最多的问题是,我对这个领域做出了什么小贡献,这个小贡献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来支撑我的论文?比较开心的是,到今天,我觉得自己是可以回答出这个问题的,所以面对这个即将到来的博士帽子是不虚的。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回复

举报

14# 昨天 13:45 | 查看全部
但是,如果看到同行每月一篇的时候,如果自己一年一篇文章都没有,心态是有可能会崩掉的。我17年开始做NAS,也算最早一批做NAS的,但我第一篇NAS的文章是2020年发出来的。19年一整年没有发出来一篇文章,而且手上目前觉得非常好的LaNAS也是投了两年没投出去。这在很多人眼里,绝对算个loser了。如果说19年我心态没崩,那肯定是假的。我曾经无数次质疑过自己的选择,甚至合作者都不想再继续管没中的文章。但是我比较幸运能够得到我在FAIR的导师,田渊栋的支持,所以在每次质疑过后,都会自我洗脑坚持下去。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回复

举报

15# 昨天 13:45 | 查看全部
今天看来,我对我自己的坚持还是挺开心的。17年用MCTS来做NAS的有几个,但是就我们把文章最终发出来了。虽然跟贝叶斯优化和遗传算法的人吵了半天,现在也终于也能说清楚,为啥利用MCTS学习切割搜索空间,是可以提升贝叶斯优化,并且黑盒优化比赛中被别人用来取得不错的成绩。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回复

举报

16# 昨天 13:45 | 查看全部
仔细想想,这个过程中,除了有大佬的支持,更是对一个领域,从开始的初步了解,到深入,再到做出那么一点点贡献的过程。一开始,其实我们用MCTS只是为了改变Q-learning里比较简单的epsilon-greedy的exploration策略,完全不懂贝叶斯优化。随着paper连续悲剧,不得不理清各种贝叶斯优化,深入为什么要用MCTS,并如何改进MCTS。直到最后,完成了上图那么一丢丢,对知识的扩展。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回复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扫一扫访问小程序
获取最新资讯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