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良伟
发表于 2025-4-20 17:11:23
从地方应届高中毕业的高考学生中招收军校学员,是当年军委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中国军队迈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尝试。当年大批“学生兵”下到部队基层任职,给部队现代化建设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和动力,推动和加快了部队干部去努力改善文化结构、积极学习现代军事理论知识,提高现代军事素质的进程。
图为我所在的二区队全体学员的毕业合影(第三排右五为笔者)
罗良伟
发表于 2025-4-20 17:12:12
回首在南京炮校二年多的时间,要说学到很多、从此管用、够用的知识和技能,也不现实,毕竟我们在学校的时间有限,而炮兵专业内容丰富,科技含量大,要学的东西很多。军校不仅仅给我们传授和灌输军事知识、专业技能,它更注重教育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培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以及军人的自律、修养,起到的是“授人以渔”的作用,从而诱导和激发个人的内在动力。至于以后的路怎么走,如何走好,则需要我们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不断地摸索、学习、总结,才能把在军校学到的军事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官、中队领导传授的知识、价值、方法和观念在实际工作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我们当初的选择兑现为正确的选择。
罗良伟
发表于 2025-4-20 17:12:50
毕业典礼结束后,中队立即组织大家办理行李托运、代购车船票等离校事宜。晚上,又准备了丰盛的毕业聚餐。餐后,大家又欢闹了一个通宵。
翌日(12月29日),毕业学员开始陆续离校。我们班上(所在的二区队五班)的同学接到黄反修同学的盛情邀请,说今晚去他家共度离别军校的第一个夜晚。
当年江宁作厂(南京炮校)至南京的公共汽车汽车票
罗良伟
发表于 2025-4-20 17:13:19
我与黄反修同学在军校共同学习、生活二年多,从没听他提起家在南京何处,更不用说到他家做客一事。毕业时,有许多家在江苏的同学留在了炮校,没留校的,基本上分在了驻家门口的部队,仅有少数去了海防边疆。家在南京浦口区珠江镇的黄反修同学是其中之一。他分在兰州军区第21野战军驻甘肃甘谷的84883部队。
兰州军区地处中国的大西北,凭我的直觉,那儿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卫国戍边的条件十分艰苦。
[图片说明:前排张伟(合肥)、余天兵(南京),五班;陈元,四班。中间黄反修(江苏南京)、刘少华(浙江金华),四班。后面一排李敏(江苏昆山),五班;张道杰(山东)、林辉(福建福州),四班]
罗良伟
发表于 2025-4-20 17:14:13
考虑到毕业后,大家天南海北,各奔东西,不知猴年马月才能相聚?对黄反修同学的邀请,大家都积极响应。
图为1981年12月,班上几位同学在军校上完最后一堂野外战术课的合影。从左至右:左一,山东的毕监朝;左二,南京的黄反修;左三,本人;左四,浙江的刘少华;左五,安徽的刘冰
罗良伟
发表于 2025-4-20 17:14:38
这天下午,我和许明、黄反修、刘少华、林辉、毕见朝、刘冰、顶志祥七个同学背着背包、提着行李,在炮校校门口对面那家小商品杂货店门口,挤上了一直以来都很拥挤的作厂至南京的城郊公交车。一路走走停停,30公里的路,硬是行驶了一个多小时。
因在南京还有事要办、有物要购、有地方要走,有同学好友要别,大家在南京市汉府街下车,并约定好今晚7时在中山码头集中后,便作鸟兽散了。
罗良伟
发表于 2025-4-20 17:14:59
冬天的南京,黑得很早,也很寒冷。下午5点不到,天就开始擦黑。我在南京鼓楼广场、商业街等处逛了逛,买了一点东西,看时间不早了,便坐上17路电车,再转5路公交车,又转34路电车,于晚上7时前来到中山码头,黄反修等同学早在码头等候,见有一位同学买了许多的书籍,并用网兜吃力地提着,由此联想到,现在是刚出军校大门的嫩苗,若干年后,谁敢保证这当中不会有人成为军中的大树?
罗良伟
发表于 2025-4-20 17:15:28
等人到齐了,再乘渡轮过江。20分钟抵达彼岸——江浦码头。
晚上8时左右抵黄反修同学家,见客厅的饭桌上摆满了他父母忙乎了一天烹饪的佳肴。
毕见朝同学给黄反修同学的离别赠言
罗良伟
发表于 2025-4-20 17:15:45
这夜,大家聚在一起边吃边说,边喝边笑。我不会喝酒,也没有喝,只是在一旁看、一旁想。在军校二年多,不允许喝酒,也不提倡在外私自聚餐,这是军纪也是校规。所以我从没见过同学们喝过酒。但这一夜,大家喝得很多,也喝了很久;说了很多,谈了不少,直至深夜二三点钟。
罗良伟
发表于 2025-4-20 17:16:13
借同学豪饮、畅谈,我悄然步出客厅,参观黄反修同学家的院子。这是一户在中国乡镇十分常见、家境并不殷实的百姓家庭的住宅,它分三个部分,正房是一栋长条的平房,中间为客厅,两旁各有一间厢房。室内的陈设虽然简陋,但整洁有序。正房的前面有一个不大、长条形的小院,小院的左侧有一个独立房间,估计是厨房或杂物间。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个人,都绽放着淳朴善良的笑容。就是在这样一个简陋、贫寒的家庭里却为共和国输送了一位卫国戍边的知识型青年干部。
毕见朝同学给我的离别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