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关于大学考古专业的一些事

全部评论20

然而听得好记得好对于考试来讲没有直接用处,这也是大学与高中很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很遗憾,期末时我成了当时寝室里最低分,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同时考古这边第一学期有很多老师给我们上概论课,如高星老师、张国硕老师、刘庆柱先生等,我在这个过程中深感郑大考古的实力雄厚,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思想上有了转变。

其实深层一点,选择考古的原因可能还是有性格上的因素。我觉得实物资料对于认识历史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狭义的历史学有时似乎缺乏解释物质材料的可靠理论,而我本身虽然算是喜欢思辨但又对更具确定性的东西有根本的兴趣(比方说投入就有回报的数值型游戏),所以考古其实在我心里是一种更贴近我想象的“历史学”,这算是我选择考古的出发点。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回复

举报

然而听得好记得好对于考试来讲没有直接用处,这也是大学与高中很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很遗憾,期末时我成了当时寝室里最低分,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同时考古这边第一学期有很多老师给我们上概论课,如高星老师、张国硕老师、刘庆柱先生等,我在这个过程中深感郑大考古的实力雄厚,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思想上有了转变。

其实深层一点,选择考古的原因可能还是有性格上的因素。我觉得实物资料对于认识历史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狭义的历史学有时似乎缺乏解释物质材料的可靠理论,而我本身虽然算是喜欢思辨但又对更具确定性的东西有根本的兴趣(比方说投入就有回报的数值型游戏),所以考古其实在我心里是一种更贴近我想象的“历史学”,这算是我选择考古的出发点。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回复

举报

工地实习结束之后,您对考古学有没有什么新的体验与感悟?
A1: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我学的理论知识,像地层学这些,都能派上用场,而且我对知识点们的理解愈发深刻,马哲属实厉害啊!同样,还有一个点就是,考古绝对不是在挖宝鉴宝,只盯着挖出来的东西看。就像我们现在去一个城市旅游,要做攻略一样,肯定都要找找哪有好玩的,哪有好吃的,哪有好看的,结合着来安排。考古学研究也是,哪里住人,哪里做饭,哪里祭祀,都是可以去探索的。
A2:大家都说田野实习是专业学习的一个分水岭,有的人会因此坚定对考古的信念,有的人则会在之后考虑转行或做些非田野的工作。“有的人”落到我身上,其实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感受。在荥阳的南城工作7个月,我的感觉是田野是我可以做下去的工作,但是不是我所喜爱的事业。考古是一个强调田野的学科,可以预见我以后也许还要跟它打好多年交道。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回复

举报

如果问田野实习给我什么样的新体验或者感悟,我应该会说,最直观的收获就是呆在学校里获得不了的很多新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落到实处,很多东西并不像书里三五行字写得那么轻松愉快。更有些知识,象牙塔里语焉不详,每做一项都是在完成新的功课,经受新的考验。这对我来说是很难得的成长过程。

其实也有很深层的东西。我刚来南城的时候正好是经历了一些失意的日子,抱着自我放逐的心态来到田野,也幸好碰到了让我静下来的事情。想想自己所站的土地上发生过多少筚路蓝缕的故事,总会让我有些敬畏和感念。那时正是疫情未定,“越来越好的以后”没有及时兑现,田野工作至少是给了我一个机会,去远离霓虹下的繁华喧嚣。我觉得有的时候田野是属于考古人的“伊壁鸠鲁的花园”,外面世界风雨飘摇,里面就是失常中的守常之地。考古人要做的,我觉得就是,在旷野中寻找由今溯古、由乱入定的奇遇。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回复

举报

考古学就业困难是近几年来大众的偏见吗?您对于考古学就业问题有什么了解或感受吗?
A1:考古学就业的话,相比于一些红牌专业,考古学还没有饱和到一个很高的程度,这两年相关单位也有在扩招,我猜测,就业形势或许应该还可以。但我还没到找工作的时候确实没啥发言权,说的也有失偏颇,先磕头谢罪<(_ _)>,等我找工作的时候再来回答。
A2:“就业困难”我个人觉得是个相对概念,这个问题我觉得要看考古学跟谁比。大众觉得考古学就业困难并不是一天了,相对理工科专业而言,文史类都比较难就业,也不差考古一个(笑);在文科专业里,考古学我觉得还算一个就业状况尚可的专业。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回复

举报

我还没有勇气走出书斋,所以并没有对就业问题的亲身感受。就我听到的情况而言,近几年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改善,首先是政策支持,再一个是近年来公众对考古文博事业的关注度提高很多,各方面也有不小的人才需求。考古文博类专业的特殊性决定毕业生们在特定方向特定单位有很多特定岗位,但是也限制了一些其他方向对口的可能,这实在不好说是好是坏。

之前网上有很火的一条热搜,提到敦煌这边招硕士,待遇一月三千,川大的霍巍老师还为此接受了电视采访,他也提到了考古“就业难”中待遇上的问题。我身边一个认识的考古学姐考研失败,去了某邻省省会的民办中专当老师,一个月也有上万。类似的现状确实正在挫伤年轻学子从事考古的积极性,我们可能需要一点时间才能迎来改变。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回复

举报

在大学四年的考古学学习中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A1:印象最深就是下田野!我到现在有两段田野实习的经历,第一次是在郑州商城。这是一个位处郑州市中心的工地,在这里我是对田野发掘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很感谢在这里遇到的老师和四位学长学姐,and我的同学们,帮助了我非常多!同样我还认识了很多新盆友,回想起来每天一起上下工,一起恰饭,真的感觉很幸运可以有这样的经历。而且每天的生活真的不要太快乐,我一到晚上就往什么大卫城大玉米那跑,去逛郑州,住的酒店附近还有一家冒菜,非常好吃!

第二次就是学院组织的实习,在瓦店。这回是我们班十几个同学一起,和带队老师,同吃同住。感谢各位老师,以自己高超的水平,带着我们从发掘、记录、做资料,到整理陶片、写发掘报告,收获超级多,感觉自己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在瓦店每天都很开心,阿姨做的饭非常之美味,吃完饭整理完资料,我们会打打羽毛球、跳个绳啥的。瓦店的小动物成群结队,下工后看见修猫修狗,简直不要太幸福。

回过头看,这几年难忘的事情有太多太多,真的很感谢这一路上遇到的老师和伙伴!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回复

举报

A2:提到这个问题我想到的一个事很难说是不是跟“考古学学习”相关——去年中秋节的时候我在工地,上完工之后开车回来,把村民的SUV怼了。其实事后我意识到这不是我的错,对方遇到岔路口不减速不观察,结果被我直接撞上去了。但是当时没有经历过,我老老实实给人道歉,还给人赔了钱,500块(我后来知道根本用不了这么多钱),这件事真的是我好长时间都心里放不下的一件事。不仅怼了车,而且赔了钱,还是被讹的,更关键的是之后全村人都知道了,民工阿姨们后来跟我说不要再上他的当了……

很感谢这件事,我以后骑电动车安全意识拉满了……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回复

举报

关于本科阶段发论文的问题,您有什么想和学弟学妹们分享的吗?

人文社科的学生本科阶段发论文比理工类学科要难得多,我个人觉得这个时候大部分本科同学是缺乏能力写出一篇真正好的文章。所以在这方面,我的想法其实是,不要急于一时,应该先做好基本的积累,再来谈发表文章的事情。

但是不是说,如果不发表文章,就没有写文章的必要。老师们也会常常说,多动笔,无论是记录自己的想法、观点,还是想尝试正经的学术写作,都是有益而无害的事。相比于刚来大学的时候,我的写作能力也是在这样的想法上得到了一些提高,现在似乎已经有了那么一点点的感觉,要摸到一个门槛了。能力不足,学识尚浅,只能趴在门槛上看,但我总有一天要跨过去的。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回复

举报

在您看来,考古学是一个怎样的学科?

定义很多,我最想说的是:关于“人”的学科。首先,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人,重在探究古代人类的生活状况。探究古代事物的一些学问,可能是古生物学、古地质学等等,如果是与人无关的,那它一定不是考古学。

焦南峰老师之前说,“考古学家就像是长在工地上的社会学家”。在发掘现场,考古人可能接待过专家与位高权重者,也要和乡村最基层的老百姓每日打交道,恰是人文学科关怀的两端。考古学不仅处理地下的世界,也要处理与活人打交道的琐事。对我个人来说,能够探出学校的窗子,短暂挣脱一些束缚来看这个社会,确实让我感受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也让我坚定了心中的一些信念。
我要说一句 收起回复
回复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扫一扫访问小程序
获取最新资讯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